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评论 > 扎根沃土 枝叶凌云——路世明金文之我见

扎根沃土 枝叶凌云——路世明金文之我见

发布时间:2015-05-13 09:16:37

作者:张铁英


    我和路世明先生相识,缘于他的投稿。在笔者主持《中国书法通讯》副刊时,为了活跃版面,曾举办过6期“释文征答”活动。活动的内容是专门寻找一些极难辨识的草书、篆书作品征求读者解答。路先生往往是第一时间来稿的读者。在2010年6月的报纸副刊上,我在给“释文征答·第六期”做小结时写到:“最先来稿的是路世明先生,他仅用了3天时间就把4方图章近20个极难的篆字,完整识读出来,水平之高,令人钦佩。”

    路世明先生是当代闻名遐迩的金文书法大家。他的成功源于两个方面:一是超常的书法“素描”功底,二是精通“六书”,具有深邃的古文字学修养。

    路先生从16岁就职印刷行业时即痴迷于写字。18岁参军后,更是以出墙报、板报、文件誊抄为主要工作。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后,先后为300余部中外电影题写片名、字幕。当时没有空调,不能开风扇,汗流浃背地在工作室一写就是一天。他不以为苦,反而乐此不疲。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他可以徒手写出各种体势、各种尺寸的高水平美术字。写这些美术字,就是书法艺术的一种基本功,如果以绘画作比拟,就是绘画中的“素描”。如此坚实的“素描”基础,为他日后的书法艺术和创作,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保证。

    在1988至1998年长达10年的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专科、本科、研究生学习中,路先生开始了从“实用汉字”向“书法艺术”的华丽转身。他的学习研究方向转向中国最古老的字体大篆——金文。他对古文字深入学习研究,探寻其规律,对经典金文作品进行反复临摹。天道酬勤,他的金文书法逐步受到广泛认可。

    路先生的金文,点画遒劲凝练、力感极强,横如止水,竖若引绳。虽然时有夸张移位的点画以增其趣味,但体势的平衡整饬,始终稳若磐石。其结构的对称、均衡处,丝毫不爽、工稳至极,给人以力量感、稳重感,堂堂正正、大气磅礴、高古茂密,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。

    从宋代开始,对古代文字的搜集、整理与研究就形成了两个流派。一是文物传拓派,一是文献传摹派。

    文物传拓派有两本里程碑式的著作,一是徐中舒先生主编的《甲骨文字典》,一是容庚先生主编的《金文编》。甲骨文可识读者1000余字,金文可识读者2000多字,看起来不算少,但是其中没有用途的“死字”太多,所以近代写甲骨、钟鼎、石鼓文者,大都以临摹原帖为主,至多集一些楹联,长篇文字的作品百无一见。

    而文献传摹派可用的字数大不相同。著名的《六书通》中所收近6000字,它为世人引用古代大篆提供了相当的方便。所以从宋至清,下至士人学子,上至公卿皇帝都大量地使用文献中的大篆来刊刻印玺。少数书家,如傅山等也用此书写条幅、对联等艺术作品。

    路先生精通“六书”,在金文的书写上,能一泯门户之见,左右逢源,广收博取。因此他才能字字有据地写出大量的长篇文字书法作品,如5000字的《道德经》,数百字的《安庆黄梅戏会馆志略》,以及文字内容与时俱进、贴近时代的各种形式的金文书法作品。

    我国古文字的资源不仅在于文物,文献的传承更为丰富,两者相加,才是中国古文字的一片沃土。路先生的金文书法深深扎根于这片沃土之中,所以才能枝繁叶茂,硕果丰盈。


           文载:2011年9月2日《中国艺术报》第168期   北京书法协会《中国书法学报》专刊